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章的地位与影响,往往不在于其篇幅的长短,而在于其对思想史的价值与贡献,在于它是否揭示了人类思维发展、思想探索的轨迹,是否为后人留下了足够的发挥与阐释的空间。《大学》以不足两千字的篇幅,却成为中国儒学史、思想史上的经典,原因正在于此。《大学》在儒学史上的定位及其学派归属,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依传统看法,孔子之后儒学分化出孟子、荀子两派,呈现出不同的思想性格与发展理路。孟子重心,谓之内在论;荀子隆礼,谓之外在论。宋之学者多以《大学》为内在一系,属于思孟学派。在宋儒建构的道统谱系中,《大学》归于曾子,与子思《中庸》、孟轲《孟子》承续一脉。朱熹以《大学》归于思孟一派。理学中陆、王一派虽然也以《大学》为内在一系,但其对《大学》的理解与程朱颇有差异,《四书》中《大学》也一直是两派争论的焦点。近代以来,受新的学术思潮影响,不少学者认为《大学》晚出,于是对于《大学》之思想性格及其学派归属也有了新的看法。冯友兰先生著《<大学>为荀学说》,以为《大学》成于秦汉之间,自然应该归于荀学一派。徐复观先生表达了不同看法。他说:“孟荀同言礼义;但孟子多就心上言;而荀子则多就法数上言。《大学》乃属于孟子以心为主宰的系统,而非属于荀子以法数为主宰的系统。知乎此,则《大学》虽亦有受荀子的影响,但这是副次的、枝节的。其主要的立足点,当在孟学而不在荀学。”徐氏虽然也认为《大学》晚出,但认为其受孟学一派影响为大。那么,《大学》思想性格究竟更接近于荀学,还是与《中庸》《孟子》一脉相承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回到《大学》本身,具体分析其思想内涵与成书时代的精神状况。
就《大学》之思想主旨说,我们以为其为先秦儒学修身思想的理论总结与系统阐述。就其成书年代看,我们认为《大学》成书较早,所以既不可能受孟子思想的影响,也不可能受荀子思想的影响,考虑到战国早期儒家思想尚未明显分化的特点及其《大学》本身之思想内涵,我们以为纠结于孟学、荀学的归属对思想史的研究并无多大意义。我们所要关注的是《大学》的思想内涵及其对先秦儒学思想发展的影响。作为先秦儒学修身思想理论总结与系统阐释,《大学》在儒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意义。然而作为战国早期儒学的一篇经典,《大学》的一些论述已经蕴含了后世心性之学的某些端绪,对其后思孟学派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大学》之“明德”“正心”“诚意”,虽然并不是以心性之学的角度来论述的,其“德”“心”“意”也并不具有先天的道德善性,但其中一些论述的确具有了孟子心性之学的萌芽,开启了心性之学的大门。《大学》之“心”并非道德之心,与孟子所论之心显然不同,但《大学》论“正心”已经突出了心在修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心性之学开了端绪。修身之所以要正心,因为心之作用重大,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种对“心”之作用的强调,在以前的儒家思想中从未见到,开启了战国心性之学对“心”之探讨。然而,由于受外界物欲的干扰与遮蔽,“心”又往往偏离其正,所以修身必以正心为先。
这又开启了战国儒家“正心”“养心”“求放心”之思想主张。以此而论,《大学》似乎与思孟学派更为接近。
然而,作为战国早期的著作,其思想往往呈现出过渡性,往往蕴含了其后某种或某几种思想学说的因素或者端绪,往往表现出兼容性、模糊性。以其同者观之则见其同,以其异者观之则见其异,所以冯友兰先生在《〈大学〉为荀学说》中发现了其与《荀子》思想的一致性,并列举大量的证据来论证《大学》为荀学一系。而徐复观先生则看到了《大学》与孟子思想的相通之处,以其为孟学一系。这种思想性格的二元性甚至多元性,是战国儒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正是这种思想的二元性或多元性,开启了其后儒家思想多元多样的发展,孟、荀之学由此而来。
(摘编自梁振杰《从诸子之学到官方经学:儒学由先秦至汉的转变研究》)
材料二:
就《大学》的时代而言,此书要早于《荀子》甚至《孟子》。
此书为较简短的议论体,而非长篇大论。其文风,亦十分古朴。此书首章为全书纲要,先列全篇纲要,然后再作具体论述,乃先秦时期的著书习惯。除《大学》等外,郭店简《老子》《五行》《成之闻之》等莫不如此。
王力先生说:“汉语构词法的发展是循着单音词到复音词的道路前进的。”有些概念在《大学》尚为单音词,而在《孟子》《荀子》已成为复合词了。如“仁”“义”二词在《大学》曾多次出现,甚至相对举,如“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但“仁义”一词一直没有出现过。这一点是与《论语》相同的。但《孟子》和《荀子》的情况就不同了,在此二书中,“仁”“义”不但单独出现,而且多次使用“仁义”一词(“仁义”连用在郭店简《老子》中只一见,还很难说就是复合词)。这说明《大学》要早于《孟》《荀》。
(摘编自郭沂《先秦文献探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能成为思想史上的经典,在于它能够不断被解读、阐释,能够揭示人类思维发展、思想探索的轨迹,具有思想史的价值与贡献。
B.程、朱一派和陆、王一派以及徐复观都将《大学》归于思孟派,而冯友兰对此有不同看法,但他们在《大学》成书年代上都持相近看法。
C.对《大学》的研究,应该更加关注《大学》的思想内涵及其对先秦儒学思想发展的作用,强调孟学、荀学的归属对思想史的研究没有价值。
D.“以其同者观之则见其同,以其异者观之则见其异”,指的是对战国早期的著作,不同的学者可以从相同的角度看到同一文本的不同侧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之后儒学分化出孟、荀两派,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理路,这一分化与儒学内容的丰富有关,也反映了古代思想家对儒学的不同理解。
B.有学者认为《大学》接近于思孟派,理由是《大学》与孟子的思想有相通之处,虽然《大学》与孟子所谈的“心”指代的内容不相同。
C.对《大学》归属的不同解读,体现了思想史研究的主体多元和方法多样,丰富了对先秦儒学的理解,促进了思想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D.冯友兰认为《大学》为荀学一系的观点,比徐复观所持的“《大学》受孟学一派影响为大”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因有大量的证据支持。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指出《大学》的地位和影响,然后梳理历史上不同学者的观点,逐步深入地探讨《大学》的学派归属和思想性格。
B.文章对《大学》中的“德”“心”等关键概念进行了界定,既为后续的讨论和分析提供了基础,又确保了论证的严密性。
C.文章从战国早期著作的特点出发,论证出《大学》的思想可能具有二元性或多元性,这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论证方法。
D.文章既有作者的观点也有其他学者的观点,既有继承也有批判,其内容对相关研究者的接续研究有一定启示与参考价值,
4.《大学》对先秦儒学有何影响?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5.古籍考辨是指对古代文献的真伪、作者、成书年代、内容诠释等问题进行的学术研究。要分别考辨《大学》的学派归属和成书年代,可以从何入手?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枇杷熟了
李欣蓓
父亲沉默寡言,生活的重担早已压弯了他的脊梁。他是一个不起眼儿的卖早点的摊主,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在热气腾腾的油锅旁,揉面,翻油条。年幼的我会在父亲支起的摊位上帮他一起卖油条,我们都在努力,尽量支撑起这个只有我们两个人的小家。
小时候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和父亲一起到巷尾摘枇杷果儿。初夏,夕阳的余晖洒在小巷。①巷尾的老枇杷树上,金黄的果实如同一颗颗小太阳挂满枝头。那棵枇杷树枝繁叶茂,一年四季开花结果,自由生长着。我盼着枇杷树能每天都结出一串串果实,因为那是无须花钱就能得到的最甜的水果。
枇杷树下,父亲摘果的动作笨拙而执着,像极了这些年他为我所做的一切--无声却坚定!这些年,父亲又当爹又当妈,虽然比不上别人的父母,但是他把全部的爱都给了我。他舍不得多花一分钱,也极少花钱去买街上昂贵的水果。因此,枇杷果儿就成了老天对我们最好的馈赠。
父亲文化不多,小学没上完就因家里没钱而辍学。但他知道,读书才是孩子的出路。他每天起早贪黑,用卖出的一根根油条凑够了我上学的学费。入学前夜,月光透进铁皮屋顶的裂缝,他蹲在床边,拿出邻居送的一个旧书包,用手反复摩挲着,仿佛那是世上最珍贵的物件。
我穿着宽大的旧校服,背着旧书包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迎接我的是同学们异样的目光,当我操着浓重的方言念课文时,教室里发出低低的嗤笑声。
他们嘲笑我的方言,嘲笑我的衣着,甚至嘲笑父亲那满是油污的围裙。我曾无数次想要逃离,想要躲进父亲的怀里,可他却总是用那双粗糙的手轻轻拍着我的背说:“咱靠双手挣钱,不偷不抢,没啥可丢人的!妮儿,别介意!有爹在呢!”
我拼命读书,成为老师口中家境贫寒但刻苦努力的好学生。拿到重点中学录取通知书那天,父亲咧嘴笑着,凸起的两个脸蛋儿像熟透的枇杷果。
②父亲这些年起早贪黑,身体愈发消瘦,渐渐地连端起油锅和面盆都十分费力。小巷临街的门面房要改造,听说新门面房的租金要高出好几倍,父亲不得不放下他唯一的生存技能,干起了最简单却又脏又累的行当--收废品。他总是把收来的纸壳和酒瓶子等废品分拣后,装入一个又大又结实的旧袋子里,使尽全力将几十斤重的大布袋甩到肩后,一步一步背到三轮车上。卖废品时,偶尔会被克扣斤两,他也毫不在意,攥着得来的几张皱巴巴的纸币,笑得像捡到了宝。
有一天,他去上门收废品时,被一位同学认了出来。第二天,当我一坐到座位上时,就感受到了同学们异样的目光,那些细细簌簌的声音在耳边不断响起:“她爹不卖油条了,走街串巷收废品嘞……”
放学后,我憋着一肚子闷气回到家,见到父亲,我冲他大喊大叫:“以后别再到我们学校附近转悠!”他愣怔片刻,憨笑着点点头,从衣兜里掏出一把枇杷果,然后佝偻着身子离开。我气呼呼地一口咬下,枇杷果又酸又涩。
青春期的叛逆让我渐渐疏远了他。我开始嫌弃他的笨拙,嫌弃他的贫穷,甚至也和同学一样嫌弃他装满废品的破三轮儿。
不久后,我顺利考上高中。开学前,父亲笨拙地为我准备住校的行李。他拿出一个崭新的书包,将一只粉色的布娃娃和一袋新鲜的枇杷果塞了进去,满脸期待地望向我,说:“妮儿,好好学习,过几年咱考个好大学!”
打那以后,我减少回家的次数。不仅如此,我还特意不告诉他参加家长会的时间,说是怕麻烦他。父亲倒也很听我的话,依然自顾自忙着收废品、整废品、卖废品。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怕他给我丢脸,我怕同学们都知道,这个没文化一脸憨笑、卖过早点又收废品的人,是我的父亲。
有一天,父亲没有骑那辆收废品的破三轮车,而是拿了一个盒子在学校门卫室等我。枇杷熟了,父亲将个儿大的洗净装到盒子里带给我。明媚的阳光下,我忽然看见他龟裂的掌心-上面布满了收废品时划出的血痕。那天或许是心情不错,又或许是那些枇杷真的很好吃,我破天荒地夸道:“这枇杷真甜!真好吃!”
父亲憨笑着,脸上露出了些许自豪:“妮儿爱吃,俺还给妮儿摘!”
我很愧疚,父亲对我的爱从未因生活的艰辛而减少半分,他用自己笨拙的方式默默守护着我。只不过,是我忘记了如何去爱父亲……
父亲在我高三那年积劳成疾去世,他没能看到我考上大学。那年初冬,巷尾的老枇杷树开出的花朵格外繁盛,厚实的白色花瓣包裹着鹅黄色花蕊,散发出淡淡的、清新的阵阵蜜香。那一朵朵“隔岁花”,把父亲和我永远隔在了两个世界。
又到了摘枇杷的季节。我站在那棵枇杷树下,依稀看到父亲佝偻的身影,手里依旧攥着那只破旧的布袋。③他踮着脚,努力去够那些高处的果子,仿佛那是他唯一能为我做的最开心最幸福的事情。我站在远处,忽然泪如雨下。那一刻,我真想冲上去抱住他,告诉他:“爹,谢谢您,枇杷真甜!”那些黄澄澄的枇杷,像太阳一样时刻温暖我的内心,提醒我: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那个踮起脚尖儿为你摘枇杷果的人……
(有删改)
文本二:
塑造形象离不开细节。真正的文学作品,情感性和形象性是不可或缺的,二者依靠细节来显现。假如通篇都是笼统的叙述而没有细节描绘,所有的人、事、物、景都是一掠而过,就必然导致作品情感空洞、形象模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根本来不及对某一朵花细心观赏,无由体会其独特的美,又怎么可能对其一往情深呢?因此,就文学作品而言,细节就是形象,细节就是情感。《我与地坛》中,母亲“④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不用一个“爱”字,却让我们看见最深沉的母爱。这些细节就像老照片,越细看越能感受到平淡中的深情。
(节选自赵海菱《也说文学作品的细节之魅》,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枇杷”这一物象来串联情节,枇杷在不同场景中的反复出现,显露出父爱在岁月中的深沉与伟大。
B.由儿时的“甜”到青春期的“酸”和“涩”,枇杷果味道的变化象征着“我”成长过程中对父亲情感态度的转变。
C.父亲将洗净的大个儿枇杷装盒送到学校,是由于他知道女儿因他而受到嘲笑,想借此缓和二人之间的关系。
D.文末以父亲离世后,枇杷树结出饱满甜美的金黄果实象征父爱的延续,表现出女儿对父亲的深深追念。
7.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将枇杷果比拟为“小太阳”,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其鲜明色泽与饱满形态,充满视觉美感。
B.句子②中“连端起油锅和面盆都十分费力”表明父亲身体出现问题,为下文父亲去世埋下伏笔。
C.句子③通过动作和心理描写刻画父亲踮脚努力够果子姿态,凸显出父亲“无声却坚定”的爱。
D.句子④中的“端”字既写出了母亲眼患疾病的身体状况,又表现出她寻找儿子时的急切和气愤。
8.文本一中频频出现“小时候”“入学前夜”“高三那年”“又到了摘枇杷的季节”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词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
9.文本二指出:“塑造形象离不开细节。”文本一在塑造父亲形象时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涂黑。
故南面临官A贵B而不骄C富D而能供E有本F而能图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四章》中“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累”意为“积累”。
B.“欲民之速服也”的“之”和《兼爱》中“虽父之不慈子”的“之”相同。
C.《<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中“而”指“如果”。
D.文中“强民所不能”的“强”意思是“强求,勉强”,与《<老子>四章》中“自胜者强”的“强”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
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14.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
杜荀鹤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
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
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①兼得一般平。
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
注:①岐:同“歧”,岔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搅”一字颇有讲究,极尽夸张地写出寒风呼啸,有摧枯拉朽之势。
B.颔联通过写飞禽无影、竹枝折断,直接表现出雪之大、雪之厚。
C.颈联写景由远及近,描绘出窗雪覆盖大地,茫茫无垠的景象。
D.本诗没有一个“雪”字,但雪又无处不在,诗人善于运用细节来描绘雪景。
16.诗歌尾联充满理趣,且饱含儒家的思想情怀。请结合所学课文《<论语>十二章》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简要概括并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片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是英雄?在中国古代, A 。刘劭《人物志》中写道:“英”是野草中精秀茂盛者,所以“英”代表聪明秀出的英才,指的是文韬;而“雄”指自然中善战的所有雄性动物,所以“雄”代表胆识过人的雄才,指的是武略。千年大变局中的盗火者严复,在一片颓废的土壤中,用著作震撼晚清,这便是英才;“千古风流人物”中的三国豪杰,于群雄逐鹿的时代里,用战戟搅动风云,这就是雄才。如今,英雄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①2020年不畏劳苦的抗疫中的医护人员,②2023年重庆山火期间自发组织的救援队,③2024年拯救一整车人的钱云剑、蒋成磊等浙江“好汉”……④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⑤我们如果套用《人物志》里对英才和雄才的描述,⑥就很难判决哪些人是英才,⑦哪些人是雄才。他们在成为英雄之前,可能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我们称他们为英雄,都是基于一个共同点, B 。英雄的内涵,经过时光的淬炼,已经从个人的才能、成就,转变为对集体奉献的大义和美德。
在西方传统文化中,英雄的形象和中国古代是很相似的。比如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战斗英雄奥德修斯,他以机智和勇毅在各种困境中生存下来。他表现出来的智慧、胆识,都是中国古代英雄最典型的品质。
但到了近现代后期,一些不太典型的英雄形象开始重新被挖掘,比如推石头的西西弗斯。哲学家加缪称他就是真实世界里的你我他,似乎毫无意义,但一直在努力。人生在世,哪来那么多的英雄伟业,即使人生毫无成效,西西弗斯也在用自己的抗争来赋予自己人生的意义。所以,在哲学家的重新诠释之下,西西弗斯成了西方近现代文化语境下的英雄。从被仰望者到普罗大众,再到我们每一个人,在中外历史文化里,英雄的内涵,在不断丰满。
18.第一段画线句中将严复比喻为“盗火者”,其效果如何?“颓废的土壤”这一比喻的本体是什么?
19.下列句子中的“丰满”与文中加点的“丰满”,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这个国家经济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状态显得如此丰满。
B.经过几年的写作,他的作品集逐渐丰满,每一页都充满了深情与哲思。
C.她的脸庞丰满,肌肤饱满有光泽,给人一种健康有活力的感觉。
D.这只天鹅的羽毛丰满,如同一件华丽的羽衣,优雅而高贵。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文中第一段标序号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文中分别提到了中国古代、当下以及西方传统文化和近现代的英雄形象,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的英雄有什么共同的精神内核?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定有一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周国平
人的生命就是不断地适应再适应。——哈代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 A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他们在《大学》成书年代上都持相近看法”错。材料一提到“近代以来,受新的学术思潮影响,不少学者认为《大学》晚出,于是对于《大学》之思想性格及其学派归属也有了新的看法。冯友兰先生著《<大学>为荀学说》,以为《大学》成于秦汉之间”“徐复观先生……认为《大学》虽亦有受荀子的影响,但这是副次的、枝节的。其主要的立足点,当在孟学而不在荀学。徐氏虽然也认为《大学》晚出”,但程朱一派和陆王一派在原文中未提及对《大学》成书年代的看法。
C.“强调孟学、荀学的归属对思想史的研究没有价值”错。材料一“考虑到战国早期儒家思想尚未明显分化的特点及其《大学》本身之思想内涵,我们以为纠结于孟学、荀学的归属对思想史的研究并无多大意义”,是“纠结于”孟学、荀学的归属意义不大。
D.“从相同的角度看到同一文本的不同侧面”错。材料一“以其同者观之则见其同,以其异者观之则见其异”的这句话,由前文“作为战国早期的著作,其思想往往呈现出过渡性,往往蕴含了其后某种或某几种思想学说的因素或者端绪,往往表现出兼容性、模糊性”可知,指的是不同学者从自己的学术观点角度出发看到同或异。
故选A。
2. 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
D.“比徐复观所持的'《大学》受孟学一派影响为大’的观点更有说服力”错。材料一只是分别阐述了冯友兰和徐复观的观点及理由,并没有对二者观点的说服力进行比较,且“因有大量的证据支持”的推断也不成立。
故选D。
3. 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从特殊到一般”错,“战国早期著作的特点”属于一般性,而“《大学》的思想”则属于特殊性,这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故选C。
4.①总结与阐述修身思想:是先秦儒学修身思想的理论总结与系统阐述,在儒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意义。
②蕴含心性之学端绪:其论述蕴含了后世心性之学的某些端绪,对思孟学派的发展影响深远,开启了心性之学的大门。
③突出心的重要作用:论“正心”突出了心在修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开启了战国心性之学对“心”的探讨。
④开启相关思想主张:因强调修身必以正心为先,开启了战国儒家“正心”“养心”“求放心”思想主张。
⑤体现思想多元性:其思想的二元性或多元性,开启了其后儒家思想多元多样的发展,孟、荀之学受其影响而产生。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理论总结与系统阐述修身思想:“就《大学》之思想主旨说,我们以为其为先秦儒学修身思想的理论总结与系统阐述”,根据“就《大学》之思想主旨说,我们以为其为先秦儒学修身思想的理论总结与系统阐述”可知,《大学》对先秦儒学修身思想进行了理论总结和系统阐述,在先秦儒学思想中有着对修身思想梳理整合的重要作用。
②蕴含后世心性之学端绪,影响思孟学派发展:“然而作为战国早期儒学的一篇经典,《大学》的一些论述已经蕴含了后世心性之学的某些端绪,对其后思孟学派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根据“然而作为战国早期儒学的一篇经典,《大学》的一些论述已经蕴含了后世心性之学的某些端绪,对其后思孟学派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可知,《大学》中“明德”“正心”“诚意”等论述虽不是从心性之学角度出发,但已具有孟子心性之学的萌芽,开启了心性之学的大门,对思孟学派发展影响深远。
③开启战国心性之学对“心”的探讨:“这种对'心’之作用的强调,在以前的儒家思想中从未见到,开启了战国心性之学对'心’之探讨”,根据“这种对'心’之作用的强调,在以前的儒家思想中从未见到,开启了战国心性之学对'心’之探讨”可知,《大学》论“正心”突出了心在修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前儒家思想中未强调过“心”的这种作用,所以《大学》开启了战国心性之学对“心”的探讨。
④开启战国儒家“正心”“养心”“求放心”思想主张:“然而,由于受外界物欲的干扰与遮蔽,'心’又往往偏离其正,所以修身必以正心为先。这又开启了战国儒家'正心’'养心’'求放心’之思想主张”,根据“然而,由于受外界物欲的干扰与遮蔽,'心’又往往偏离其正,所以修身必以正心为先。这又开启了战国儒家'正心’'养心’'求放心’之思想主张”可知,《大学》中提出修身要先正心是因为“心”会受外界干扰偏离正途,这开启了战国儒家“正心”“养心”“求放心”的思想主张。
⑤其思想的多元性开启儒家思想多元多样发展:“也正是这种思想的二元性或多元性,开启了其后儒家思想多元多样的发展,孟、荀之学由此而来”,根据“也正是这种思想的二元性或多元性,开启了其后儒家思想多元多样的发展,孟、荀之学由此而来”可知,《大学》思想性格具有二元性甚至多元性,这种特点开启了其后儒家思想多元多样的发展,孟学、荀学也受其影响而发展起来。
5.
学派归属:
①分析思想内涵,对比《大学》修身思想中“心”“德”“意”等概念与孟学、荀学的异同,判断倾向。
②考察学术传承,梳理道统谱系及学者观点,综合考量。
成书年代:
①研究文本体裁与文风,对比同时期古籍,看
否符合先秦著书习惯。
②分析词汇运用特点,依据汉语构词规律,对比《大学》与《孟子》《荀子》中词汇使用情况推断顺序。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学派归属
①分析思想内涵:对比《大学》与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材料一中提到“《大学》之'明德’'正心’'诚意’,虽然并不是以心性之学的角度来论述的,其'德’'心’'意’也并不具有先天的道德善性,但其中一些论述的确具有了孟子心性之学的萌芽”,如“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突出了心在修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孟子心性之学有相通之处。同时,冯友兰先生在《〈大学〉为荀学说》中发现了其与《荀子》思想的一致性,这说明通过分析《大学》的思想内涵,能找到其与孟学、荀学的关联,进而判断学派归属。
②考察学术传承脉络:材料一中说“宋之学者多以《大学》为内在一系,属于思孟学派。在宋儒建构的道统谱系中,《大学》归于曾子,与子思《中庸》、孟轲《孟子》承续一脉。朱熹以《大学》归于思孟一派。理学中陆、王一派虽然也以《大学》为内在一系,但其对《大学》的理解与程朱颇有差异”“冯友兰先生著《〈大学〉为荀学说》,以为《大学》成于秦汉之间,自然应该归于荀学一派。徐复观先生……认为其受孟学一派影响为大”,梳理历史上不同学者及学派对于《大学》学派归属的观点及他们所构建的学术传承关系,能够综合考量各方面依据来考辨《大学》的学派归属。
成书年代
①分析文章体裁与文风:材料二中提到“此书为较简短的议论体,而非长篇大论。其文风,亦十分古朴。此书首章为全书纲要,先列全篇纲要,然后再作具体论述,乃先秦时期的著书习惯”,通过《大学》的体裁、文风以及著书习惯与先秦时期其他著作的相似性,可推测其成书年代。
②研究词汇发展特点:依据汉语词汇发展规律,对比不同文献中词汇
使用情况。材料二中指出“有些概念在《大学》尚为单音词,而在《孟子》《荀子》已成为复合词了。如'仁’'义’二词在《大学》曾多次出现……但'仁义’一词一直没有出现过。这一点是与《论语》相同的。但《孟子》和《荀子》的情况就不同了,在此二书中,'仁’'义’不但单独出现,而且多次使用'仁义’一词”,从“仁”“义”词汇的使用差异,可以判断《大学》早于《孟子》《荀子》,为成书年代的考辨提供证据。
6. 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知道女儿因他而受到嘲笑,想借此缓和二人之间的关系”错误。从原文看,此时女儿并未受到嘲笑。父亲送枇杷的行为是出于对女儿的关爱,并非想借此缓和关系。
故选C。
7. 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与鉴赏文章重点语句的能力。
A.“比拟为'小太阳’”错误。此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不是比拟。
C.“心理描写”错误。此处没有心理描写。
D.“气愤”错误。此处表现了母亲寻找儿子时的专注与急切。
故选B。
8.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故事,使情节发展脉络清晰;不同的时间词句标示了不同故事,区分了不同时间阶段,使文章层次清晰。
②展示了不同时间点下人物的行为。思想变化,突出了父亲的形象和“我”的成长变化,使人物形象丰满立体。
③这些时间词句体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变化,展示了时间的跨度,有的放缓了叙事节奏,有的则加快了叙事进程,使叙事张弛有度、详略得当。4整体上回溯性地讲述故事,体现了故事的回忆特征,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产生的叙述效果的能力。
①情节方面,以“小时候”“入学前夜”“高三那年”等时间词串联起“摘枇杷——上学——父亲去世——追念”的情节,按时间顺序展开,使故事发展脉络清晰,如儿时摘枇杷的快乐、青春期的矛盾、成年后的追悔等阶段分明,层次结构一目了然。
②人物塑造方面,不同时间点下,父亲的行为,如卖油条、收废品、送枇杷,和“我”的态度形成对比。例如“入学前夜”父亲摩挲旧书包,凸显其对“我”读书的期盼;“高三那年”父亲积劳成疾,展现其为家庭的牺牲,使父亲形象更立体。“我”从儿时到成年的情感变化从“甜”到“酸”再到“真甜”,也通过时间线索得以完整呈现,体现人物的成长轨迹。
③时间词的跨度展示了岁月流逝,儿时摘枇杷详写,节奏放缓,突出温馨;父亲去世等情节略写,加快节奏,形成张弛有度的叙事。同时,回溯性的时间叙述,如“又到了摘枇杷的季节”带有回忆滤镜,易引发读者对亲情的共鸣。
9.①入学前夜,父亲反复摩裟旧书包的细节,凸显出期望女儿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父亲形象。
②拿到重点中学录取通知书时,父亲的脸庞像熟透的枇杷果的细节,凸显出欣慰于女儿学业有成的父亲形象。
③父亲收废品、卖废品时使尽全力甩布袋、一步一步背上车,攥着皱巴巴的纸币笑等细节,凸显出面对生活重压时坚韧乐观的父亲形象。
④“我”朝父亲发脾气时,父亲愣怔,憨笑点头,佝偻着身子离开等细节,凸显出理解和包容女儿的父亲形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形象和表现手法的鉴赏,以及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文本一中以细节塑造形象的体现,解答时,找出文本一中的细节,并分析其表现出的父亲形象即可。
①由文本一第4段“入学前夜,月光透进铁皮屋顶的裂缝,他蹲在床边,拿出邻居送的一个旧书包,用手反复摩挲着,仿佛那是世上最珍贵的物件”可知,入学前夜,父亲用手“反复摩挲”邻居送的旧书包,虽无言语,却通过动作传递出对“我”读书的珍视,以及因家境贫寒无法提供更好条件的愧疚,凸显其希望女儿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朴素愿望。
②由文本一第7段“拿到重点中学录取通知书那天,父亲咧嘴笑着,凸起的两个脸蛋儿像熟透的枇杷果”可知,以比喻刻画神态,将女儿的成就转化为具象的喜悦,展现其不善言辞却因女儿进步而发自内心的欣慰。
③由文本一第8段“他总是把收来的纸壳和酒瓶子等废品分拣后,装入一个又大又结实的旧袋子里,使尽全力将几十斤重的大布袋甩到肩后,一步一步背到三轮车上。卖废品时,偶尔会被克扣斤两,他也毫不在意,攥着得来的几张皱巴巴的纸币,笑得像捡到了宝”,这一甩布袋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出父亲为了将沉重的废品装车,倾尽全力的模样。父亲拿到卖废品的钱时小心翼翼,以及满足的笑容,即使收入微薄,钱也是皱巴巴的,但父亲依然感到满足,展现出他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些细节从不同方面凸显出面对生活重压时,坚韧乐观的父亲形象,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父亲为家庭努力拼搏,积极生活的精神。
④由文本一第11段内容可知,“我”因父亲收废品被嘲笑而冲他大喊,父亲“愣怔片刻,憨笑着点头,佝偻着身子离开”,他的动作与神态的隐忍,体现他对女儿青春期叛逆的理解与包容,不愿与女儿争执,默默承受委屈。被驱赶后,父亲仍不忘给女儿带果,佝偻的脊背既写尽劳作的疲惫,也暗示内心的沉重。这一系列细节将父亲隐忍、包容的爱刻画得令人心碎——他用退让守护女儿的尊严,却将委屈默默吞咽。
10.ACE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
主语“长民者”承前省略,“临官”作谓语,后面是做官后的表现,故应在A处断开;
“贵而不骄”和“富而能供”结构一致,可单独成句,故两句前后断开,即在C、E处断开。
故选ACE。
11. 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累”同“蔂”,土筐。句意: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
B.正确。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希望百姓能迅速服从。/即使父亲对儿子不慈爱。
C.正确。句意:如果一个人没有仁德。
D.正确。强求,勉强/刚强、果决。句意:强迫百姓做他们做不到的事情。/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刚强的人。故选A。
12. 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错。文本一原文“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意思是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并不是指“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
故选C。
13.(1)君子统治百姓,不可以不了解百姓的本性,并且通晓百姓的情感。
(2)凡是自身具备这四种开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充它们,就像火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开始流淌一样。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莅”,统治、治理;“性”,本性;“达”,通晓。
(2)“凡”,凡是;“然”,同“燃”,燃烧;“达”,流通,指泉水流出。
14.①都强调君主(或“在上位者”)要重视道德修养,以道德教化治理百姓;
②都认为要关注百姓需求与情感,以仁政(或“不忍人之政”)实现良好统治;
③都重视“心”的作用,强调正心、扩充心性(四端)对个人修身与治国的重要性。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中国年思想观点的能力。
①根据文本一“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和文本二“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概括:都强调君主(或“在上位者”)要重视道德修养,以道德教化治理百姓。
②文本一说“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仁辅化”,文本二明确提出的“不忍人之政”,强调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对待百姓:二者都认为要关注百姓需求与情感,以仁政(或“不忍人之政”)实现良好统治。
③文本一反复强调“忠信”“虚其内”“以身先之”,实质是把“正心”作为取信于民、推行政令的根本。文本二直接指出“四端”犹人之四体,“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把心性的扩充视为修身与治国的关键。故两文都重视 “心”的作用,强调正心、扩充心性(四端)对个人修身与治国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女子(织布)一定亲自挑选丝麻,优秀的工匠一定亲自挑选完美的材料,贤明的君主一定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在选拔人才上辛苦,在治理政事时就轻松,君子要想得到美誉,就一定谨慎对待身边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百姓背叛正道,必定是因为君王政治措施的错误。民众热爱你,你就能存在,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治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一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因为做好了自己。
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
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不服从教导,民众就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就不可能命令他们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是先要虚心听取意见;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以正确的道理来管理他们。所以如果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朝廷和民众不能相互了解沟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
文本二: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15. 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极尽夸张地”错误。“搅”可以理解为“搅动”,气势饱满,表现出北风大而有力,是实写,并无夸张。
B.“通过写飞禽无影、竹枝折断,直接表现出雪之大、雪之厚”错误。飞禽无影、竹枝折断是从侧面烘托雪之大、雪之厚,而不是“直接表现”。
C.“由远及近”错误。颈联先写“巢穴”,再写“歧路”,二者没有明显的远近之别,应是“由高到低”。
故选D。
16.①推己及人。《<论语>十二章》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本诗中劝说穿着棉袍的公子不要说冷,因为路上还有光脚的樵夫,意在告诫权贵要关怀穷苦百姓,也表达出对豪门权贵自私自利、盘剥百姓的强烈不满。
②怜悯之心。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说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看到樵夫在寒冷的冬天光着脚心生怜悯,表达了诗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尾联“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的意思是:穿着锦衣华服的公子哥们,你们不要再抱怨天寒地冻了,你们没看到,那樵夫衣衫单薄正赤着脚在雪上行走。
①推己及人。《<论语>十二章》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对他人苦难有体谅、有关怀;本诗中“拥袍公子”与“樵夫”一着“袍”,一“跣足”,诗人设身处地从贫苦人民角度去想,劝说穿着棉袍的公子不要说冷,因为路上还有光脚的樵夫呢,借此提醒公子在自己享受温暖的时候,也要想到还有他人正在受寒,要体谅他人的处境,这也揭示了不同的阶层生活境遇悬殊的社会现实;“休言冷”也表达出诗人对豪门权贵自私自利、盘剥百姓的不平不满。
②怜悯之心。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说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看到别人艰难处境会自然同情;诗人看到路上有樵夫在寒冷的冬天光脚行走,因而产生恻隐之心,怜悯之意,体现了诗人对底层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这恰恰是儒家仁爱思想的一种体现,即心怀天下,关心他人的疾苦,表现了儒家的“不忍人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17.①君子喻于义 ②小人喻于利 ③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④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⑤怒涛卷霜雪 ⑥天堑无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18.①“盗火者”比喻严复像普罗米修斯一样,在晚清思想颓废的背景下,引入西方先进思想,为中国带来新的思想火种,生动凸显其思想启蒙作用;
②“颓废的土壤”本体是晚清时期思想落后、文化凋敝的社会环境。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①“盗火者”,指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取火种,忍受各种痛苦,为人类造福。句中将严复比作“盗火者”,是为了突出严复在晚清时期对思想启蒙的贡献,就像普罗米修斯从天界盗火给人类一样,严复通过自己的著作给晚清的颓废社会带来了思想的火种,激发了人们的觉醒,不惜牺牲自己为大众谋好处。这个比喻强调了严复在文化和思想上的启蒙作用。
②“颓废的土壤”,比喻腐败落后的晚清,这里用“土壤”比喻社会环境,“颓废”则形容了这个社会环境的衰败和不振,强调了严复所处的时代背景。
19. 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
文中的“丰满”,形容词作动词,变得丰富。
A.形容词,多姿多彩。
B.形容词作动词,变得丰富。
C.形容词,匀称,饱满。
D.形容词,羽毛的浓密。
故选B。
20.A.英雄分为“英才”与“雄才”(或“英雄是英才与雄才的结合”)
B.他们都有对集体奉献的大义和美德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根据下文刘劭《人物志》中把英雄分为文韬和武略这两种类型可知,此处是总括句,故可填“英雄分为'英才’与'雄才’/英雄是英才与雄才的结合”。
B处,根据上文所列举的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的共同特质,以及“英雄”的内涵转变为“对集体奉献的大义和美德”可知,此处总结的英雄的特点是“对集体奉献的大义和美德”,可填“他们都有对集体奉献的大义和美德”。
21.①修改为“2020年抗疫中不畏劳苦的医护人员”(调整语序,使定语修饰恰当)
⑥修改为“就很难区分哪些人是英才”(“判决”改为“区分”)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句①,“2020年不畏劳苦的抗疫中的医护人员”语序不当。多重定语的语序排列一般是:范围领属+数量+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名词(名词性短语)+中心词。“在抗疫中”表范围领属应在前面,“不畏劳苦”是动词性短语应在后面,应改为“2020年抗疫中不畏劳苦的医护人员”。
句⑥,“就很难判决哪些人是英才”搭配不当。“判决”是判断、决定的意思,适用于司法机关对审理结束的案件作出裁决或体育比赛中裁判员作出裁判。根据“套用《人物志》里对英才和雄才的描述”可知,应把“判决”改为“区分”。正确表述为:就很难区分哪些人是英才。
22.①都具有奉献精神:中国古代英雄、当下英雄为集体或他人付出,西方英雄(如奥德修斯、西西弗斯)为目标或意义抗争;
②都具备坚韧品质:面对困境不退缩,如中国古代英雄的武略、当下英雄的坚守、西西弗斯的持续努力;
③都追求价值实现:无论是个人才能的展现(古代英雄),还是对集体、人生意义的追求(当下、西方英雄),都在践行自身价值。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严复用著作震撼晚清,三国豪杰用战戟搅动风云,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为时代付出。2020年抗疫的医护人员、2023年重庆山火的救援队、2024年拯救整车的“好汉”,他们都为他人、集体奉献。奥德修斯以机智和勇毅带领同伴脱离困境,是为集体抗争;西西弗斯通过持续抗争赋予人生意义献。所以,他们都具有奉献精神。
②群雄逐鹿的时代,豪杰“搅动风云”,体现中国古代英雄面的坚韧。医护人员不畏劳苦、救援队自发组织、普通人拯救整车,他们都在面对危险时坚守职责,不退缩。奥德修斯靠机智和勇毅生存,西西弗斯一直努力推石头,哪怕徒劳也持续抗争。所以,他们都具备坚韧品质。
③严复靠著作、三国豪杰的建功,他们都是通过发挥个人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价值。普通人成为英雄前,和我们一样,但在关键时刻选择“对集体奉献的大义和美德”,将个人价值融入保护他人的集体价值中。奥德修斯用智慧胆识实现返复仇,西西弗斯通过持续抗争赋予人生意义。总之,他们都追求价值实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定有一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周国平
人的生命就是不断地适应再适应。——哈代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动态适应是一种生存智慧
生命如溪流,遇石则绕,遇壑则泻,终能抵达大海。动态适应不是随波逐流的妥协,而是主动调整姿态的智慧。它意味着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核心价值的同时,灵活调整行为方式。古人云“君子不器”,正是告诫我们不要成为一成不变的器皿,而要做能够因时制宜的智者。
动态适应之所以成为生存必需,源于世界永恒变动的本质。地质学家发现,三叶虫在寒武纪称霸海洋,却因无法适应环境剧变而灭绝;而蟑螂历经数亿年仍生生不息,恰因其惊人的适应能力。人类社会同样如此,工业革命淘汰了固步自封的手工业者,却为掌握新技术的人开辟了新天地。北宋改革家王安石曾感叹“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正是洞察到墨守成规终将被时代抛弃的真理。
在个人层面,动态适应体现为持续学习的能力。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年近六旬仍修订《本草纲目》,不断吸纳新知;当代一位普通电工通过自学成为人工智能专家,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适应不是年轻人的专利,而是终身的修行。就像竹子初生时每日可长数十厘米,成熟后仍会随风摇曳却不折断,人的成长也需要这种柔韧的智慧。
社会变革更需要集体的适应智慧。义乌从贫瘠小县发展为世界超市,靠的是及时抓住改革开放机遇;某些老工业城市却因产业转型迟缓而陷入困境。这印证了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洞见:“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它。”主动适应者引领潮流,被动适应者疲于追赶,拒绝适应者终被淘汰。
当下时代,适应更显现出特殊价值。当人工智能改写职业版图,当气候变化重塑生存环境,唯有保持“敏于事而慎于言”的警觉,才能找到“最合宜的位置”。非洲肺鱼在旱季来临时会钻入泥中休眠,雨季来临又焕发生机;北极狐随季节变换毛色,这些自然界的智慧启示我们:生存的艺术在于把握变化的节奏。
适者生存不仅是自然法则,更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甲骨文到量子计算,从结绳记事到元宇宙,人类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认知框架的重构。哈代说“人的生命就是不断地适应再适应”,这过程或许艰辛,却孕育着无限可能。保持开放心态,在变化中锚定方向,我们终将在流动的世界里,找到那个不断生长的自己。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这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人生定位与生命态度的问题,可以看作是关于“人如何安放自我”的立体思考。
周国平的名言强调每个人都具有独特性,世界存在与之匹配的专属位置。这种观点带有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暗示人生来就有命中注定的使命或归宿,就像种子内含长成特定植物的基因密码,人需要探寻内在禀赋与外在机缘的契合点。这提醒我们要倾听内心声音,不过分受外界标准裹挟。
哈代的论断则展现现实主义的生命观。他认为人生是永不停歇的适应过程,如同江河不断调整河道穿越不同地貌。这种适应既包括被动应对环境变迁,也包含主动调整自我预期。疫情中线上教学的教师、转行再就业的中年人,都在诠释这种动态平衡的智慧。与周国平的“先天定位说”不同,哈代更强调后天的弹性与韧性。
《论语》的箴言提供了实践方法论。“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不是否定物质需求,而是主张不被基本需求束缚;“敏事慎言”指向行动力与克制力的平衡;“就有道而正”强调向善而行的价值导向。三者构成修身的三重境界:超脱物欲、完善行为、皈依正道。这种渐进式修养,既可视为寻找“最合宜位置”的途径,也是应对“不断适应”的生存策略。
三则材料看似矛盾实则互补:理想定位需要现实调整来实现,动态适应需要价值基准作指引。就像航海既要有目的地也要随波调整航向,人生需要在执着与变通、理想与现实间寻找辩证统一。
写作时,开头可以先从人们对生活位置的困惑切入,引出核心议题:人应该如何寻找生命坐标?用设问引发读者思考。中间分三个层次:首先论述寻找“最合宜位置”是人生必修课,需要认识自我与世界的匹配度;其次分析“不断适应”的现代意义,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既要有坚守也要能调整;最后升华到精神层面,说明真正的适应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像君子那样在变动中保持对“道”的追求。结尾可比喻人生如河流,既有确定流向(合宜位置)又不断绕过礁石(适应),最终汇入精神追求的大海。
立意:
1.寻生命坐标需以自我认知为罗盘。
2.动态适应是一种生存智慧。
3.超脱物欲,向善而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盛康优配-股票正规平台-线下配资公司-专业配资论坛资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